作者韩振飞
赣州,是一座设置于西汉初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先秦时期,赣南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目前,已在赣州城郊发现了6处商时期百越民族的居住遗住。1994年,为配合京九铁路的建设,曾对位于南郊沙石镇的竹园下遗址进行过考古发掘,遗址除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及石器外,还出土了完整的陶盆陶罐陶篮陶纺轮等。同时,还发掘出了6座土坑基和100多个柱洞,柱洞是当时干阑式建筑的基址,可复原成6间大不等的房子,这是一处十分典型的商时期百越民族的村落遗址。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派大将灌婴定江南后为防御南越王赵佗,遂在赣江的上游,大余岭的北侧,设立了赣县。西汉初年赣县的设立,是赣州设置行政建制的开始,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汉代赣县城的城址位于今城区西南蟠龙镇附的章江之滨。
西晋太康未年,赣县城被洪水淹没,城址便迁到了今水虎岗,名葛佬城。晋永和五年349年, 城址又迁到了章贡二水之间,并成为南康郡的郡治。这是赣州城第一次在章贡二水之间筑城,同时也是赣州城成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心的开始。晋义熙七年411年,因城毁于兵火而迁到了水七里镇附。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城址再次迁回到章贡二水之间,即今城址,此后,城址便固定了下,发展到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座城市的选址,要受到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赣州自西汉初年建城以,经过750多年的选址实践,最后才确定在章贡二水之间固定下。赣南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四为武夷山南岭,罗霄山等高大的山脉所环绕,水系则成辐集状从南西三面向赣州盆地汇聚形成章贡二水,再合流为赣江北去。赣州城作为赣南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心,将城址确立在章贡二水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章贡二水汇台处既是古代赣南的交通枢纽,同时又是章贡两大流域物的集散地,而章江曲线型河床形成的河套地带,地势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加上凭借三江又利于军事上的防守,因此,章贡二水汇合处自然就成了最为理想的城址。
汉代南朝 城址搬迁示意图
自南朝梁承圣元年赣州城城址固定以后,直到唐末五代后梁时期907911年,赣州城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其时,虔州守将卢光稠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广其西南三隅,凿址为隍。卢光稠扩城后,直到清未,赣州城的城区范围及城墙的走向,再也没有发生过变动,从宋代开始,赣州城城区的面积就一直是3方公里左右。
唐代以前的赣州城,一直是作为岭北的一座军事重镇扼守在赣江交通线上,城区位于宋代赣州城的北部,面积仅为宋城面积的三分之一。根据有关的史料分析及实地调查,唐城的北墙及西墙的一部分与宋代城墙相重合。唐城西墙的南段,位于今文清路以西一线。唐城的南墙,在今大公路的北侧的一线, 1993年,在大公路段的南侧,出土了一座网钱纹花纹砖南朝墓,按常规,墓葬应在城区之外。唐城的墙,地方志书有部分记载,大致是沿百家岭凤凰台标准钟和路一线,这一线以,地势陡然下 降,属贡江冲积河滩,为特大洪水淹没区。
隋唐赣州城区图
唐城的最北端地势高亢,是历代的衙署所在地,衙署坐北朝南,控制着整个城区。在衙署的前面,是由一条西向的大道与一条南北向的大道相交所构成的十字街,西向的大道从陆上连通了章贡两江,而南北向的大道则由衙署直通南门,并将城区分为西两大部分。
宋代清代城 区范围图
宋代以,赣州的经济迅速发展,赣州城成了南地区的重要商业都市,随着城市功能的变化,从北宋开始,赣州城便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一是在卢光稠扩城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城市道路系统;二是根据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划分出了城市的几大功能区三是进行了修砖城,开挖下水道架浮桥营造八境台舍利塔等人文景观的一系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宋代赣州城的道路系统,是由六条大街所构成,宋代赣州的六条大街是
1阳街 阳街是唐代十字街的南北向大道延伸至宋代镇南门所形成即今日的文清路与建路。
2横街 横街是唐代十字街的西向大道分别向两侧延伸至涌金门和西津门所形成即今日的西津路与章贡路。
3阴街 阴街是宋代新拓建的一条大道,端起于建春门,向西延伸与阳街相接,即今日的坛前,灶儿巷生佛坛前南京路。
4斜街 斜街也是一条宋代新开拓的大道,因其是西北向南延伸故名为斜街,斜街西北端与阳街相接,南端可通往门和南门即今日的阳明路和路南市街。
5长街与健街 卢光稠向扩城后,赣州城段城墙紧临贡江,由于贡江河道在这一区段形成天然的深水港,所有商船都在此停泊,城一带便发展成了商业区。为了适应商业贸易的需要,于是便开拓了一条与段城墙相行长达3华里的大街。这条大街分为两段,从百胜门门至建春门约2华里的一段,被称为长街,即今日的赣江路。从建春门至涌金门一段,被称为健街,即今日的山路与濂溪路。
赣州城宋代的六条大街,其位置与走向一直未曾变动,历元明清民直至今日都一直是赣州城的交通主干道,并构成了赣州城交通网络的主框架。
宋代赣州城的功能分区,已明显是通过规划而形成的。城北是官署和风景区这里建有州衙县衙八境台郁孤台花园塘等。城沿贡江一带,是繁华的商业区,城墙外是港口码头城墙上开有涌金门建春门两大城门,城内则是主要的商业街。城南是宗教文化区,建有光孝寺夜话亭廉泉慈云寺,舍利塔大祥符宫等。城市的南部因没有大江作为天然屏障,所以是防御的重点,而军事设施多建于城南,这里建有拜将台,带有双重瓮城的镇南门,辟有教场等。城市的部则主要是居民区,而西部由于西津门滨临章江,则成了盐运及官府专用码头的所在地。
清代街区图
明清时期的赣州城,是在宋城的基础上发展而的,其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得到了继承,城市道路网络得到了完善。到了清末,赣州城的道路系统已是十分的完备,街巷密集,四通八达,计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这些街巷的名称,在同治年刊印的赣州府志都有详细的记载而并非虚指。清代赣州城城市功能的分区仍是沿袭宋代的格局,这在清代的街巷名称亦可见一斑,城一带的地名大多是与商业有关,如米市街棉布街瓷器街攀高铺六合铺纸巷油槽巷烧饼巷铁炉巷等。城北的州前大街县岗坡则与衙署有关,城西的盐官巷盐槽巷则与盐运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赣州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区,是位于今解放路阳明路建路章贡路濂溪路这一闭合的街区之,在这仅有0.18KM2的街区,竟有街巷 20余条。
到了民时期,赣州城的街区开始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发展到了宋代城区以外,形成了两片街区,一是出镇南门至南河浮桥,形成了阳山路;二由于百胜门外设立了汽车站及修建了贡江大桥, 而形成了由百胜门向外延伸的郊路街区。
解放以后,赣州的新城区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50年代在宋代城区以南开辟了西向的红旗大道然后沿江旗大道两侧建设了新城区, 到1994年,又在红旗大道以南开通了与红旗大道行的文明大道。使赣州市的城区面积发到了19KM2。京九铁路的通车,又为赣州的
城市发展带了新的契机。首先是站北区的开发建设,又使赣州城向南扩展了5KM2,然后是赣州市的城区建设突破了章江河套跨入到章江以南,按规划,到2010年,赣州城的城区面积将发展到50KM2,从而进入大城市的行列。
综观赣州城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发展的一些规律。
第一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赣州城必须最终选择在章贡二水之间建城。
第二由于赣南的水系是以赣州城为心的向心水系,所以赣州城必定要成为赣南的心城市。
第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宋代是赣州城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因而明清时期的赣州城必然就是在宋城基础上的完善与传承。
第四由于章贡两江的限制,决定了赣州城的发展,只能是一个不断向南发展的历史进程。